原标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记作者:向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兵种主要由线路、隧道、桥梁、建筑、通信、舟桥等专业工程部队组成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平时,铁道兵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
人要食,炮要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运输是战争的血液,保障运输与前线作战同等重要自从有了铁路,现代的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都以铁路运输为主,这是其他交通工具不可代替的铁道兵前身是1945年12月20日为保护铁路运输安全而组成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
1948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伟大转折,东北战场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辽沈战役即将开始,为了迅速恢复已遭破坏的战区铁路,以适应大规模作战物资运输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于7月5日,在东北人民解放军护路军的基础上,补入一批二线部队和铁路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下辖4个支队,共1.8万余人,投入战区铁路抢修和维护任务。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央军委于1949年5月16日,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将原来4个支队扩编为5个支队,后又改编成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和直属独立团、直属桥梁团,隶属军委建制。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铁道兵团所属部队相继奉命跨过鸭绿江,担负起朝鲜战区铁路保障任务1951年6月20日,兵团党委按照中央军委指示,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4师,同时将直属独立团改为直属桥梁团。
1954年3月5日,按照中央军委1953年9月9日命令,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部,同时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番号,将在朝鲜执行新建铁路任务的6个铁道工程师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陆军诸兵种之一。
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10个铁道兵师、1个桥梁独立团、1所铁道兵学校和2所文化速成中学,总定额为8万人从朝鲜回国后,铁道兵立足于未来战争的需要,积极参加了国家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提高了部队的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技术装备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部队几经扩编和整编,到20世纪70年代初,铁道兵已扩编为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2所学校、1个科学研究所、1个农场及其他单位,1973年部队曾发展到41.6万人,成为铁路建设中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浩荡乾坤。
之后,由于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军队体制进行改革,编制定额到20万人,到1983年并入铁道部时,部队员额为16.5万人35年历程中,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王震、李寿轩、张翼翔、刘贤权、吴克华、陈再道等历任铁道兵司令员率领下,在所有指战员奋战中所走过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培育和造就了伟大的铁道兵精神。
35年历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铁道兵部队始终极为重视、信赖和关爱,多次亲切接见官兵代表、题词勉励1950年9月18日,毛主席通令:“为健全铁道兵团的组织领导,走向正规化的建设,成为现代国家兵种之一,确定该兵团为军委建制,加强各部门的领导。
除工程业务由铁道部直接领导并负责经费外,其他有关各业务部门的请示报告、会议指示、文件分发,以及干部受训调动等均与其他直属部队相同,建立领导关系 ”1953年12月25日,毛主席为铁道兵机关报题写了“铁道兵”三个大字。
在1954年1月1日出版的铁道兵报第204期作为报头,一直沿用至铁道兵存续期间
1959年2月20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铁道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毛主席说:“你们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1965年2月4日,毛主席对修建北京地下铁道作了批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
”1962年11月,周总理传达毛主席关于铁道兵性质、任务的指示:“主席讲了,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性质,无论平时、战时都是执行工程任务,是工程部队,不是战斗部队”周总理根据毛主席这个指示强调“铁道兵要按修铁路的工程部队性质确定编制、工作制度。
”“除了修铁路外,还可以担任修建公路、机场、码头的任务,不管怎么样改变,供应还是按军队标准,由总后负责 ”周总理把铁道兵作为共和国的铁路建设主力军,将重大工程交付铁道兵,具体到铁道兵官兵人数比例、训练与施工时间等,曾亲自指挥、领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1954年5月14日,铁道兵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庆功大会,朱德总司令亲临讲话:“铁道兵是现代化国防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铁道兵的任务就是要加紧建设,成为一支坚强的,能担负起保卫祖国、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朱总司令为大会题词:“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铁道兵而奋斗!”朱总司令还为铁道兵团题词:“保卫铁道运输的安全”,题写《人民铁军》报头,勉励铁道兵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铁路”!1978年7月5日,铁道兵机关隆重集会庆祝铁道兵成立30 周年。
7月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挥毫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35年来,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广大指战员战胜重重困难,为战争的胜利,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丰功伟绩!
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战场上,铁道兵部队全力投入了辽沈、淮海、平津和渡江等战役,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以“多扛一根枕木,多打一颗道钉,就是多消灭一个敌人”为信念,坚决执行“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战斗目标,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扛起枪能战斗,放下枪能建设,为举世瞩目在三大战役铺平了道路;继而修通津浦、平汉铁路,为捣毁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赢得了时间;然后,抢修粤汉等铁路,使破烂不堪陷于瘫痪的8000公里铁道线恢复了通车,为全中国的最后解放奠下了基石。
铁道兵参加抗美援朝的有10个师又1个团,铁道抢修部队4个师1个团,即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和直属桥梁团;铁道兵新建部队6个师,即铁道工程第五师、第六师、第七师、第九师、第十师、第十一师铁道兵抗美援朝兵力11万人。
使铁路通车里程由1950年107公里,到1953年7月停战前延长到1382公里,还新建了213公里铁路,创造了现代战争中军事运输的奇迹为了不增加朝鲜的负担,我国志愿军所需的武器弹药以及食物等物资全部由国内转运,超长的运输线上,铁道兵成了志愿军在前线的“保护神”。
没有铁道兵部队,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不可能胜利铁道兵奉命分别以第二师、第十三师为主组成了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第六支队,共计4.5万人1965年入越时,第一支队组成是:一师的二团,二师的六团、七团、九团,十三师的六十三团。
1967年2月,二团一分为二,组建了十团1968年下半年又调十二师的五十八团、十三师的六十一团归一支队领导,共8个建制团,还有铁道部勘察设计队等组成第六支队下辖十三师的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六十四团,后相继补入了云南省民工第四十大队,工程兵的三一四团、三一五团,铁道兵十二师的五十八团,昆明军区高炮六三○团。
从1965年6月至1970年7月的5年间,面对强敌,一支队、六支队代表着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军队,头顶轰炸机,脚踩定时弹,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抢修铁路,对空作战两个支队共抢修铁路371公里,抢建铁路117公里,改建铁路363公里,抢建便桥98公里,抢建和保障公路434公里。
对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和战后经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部队开展对空作战781次,共击落敌机213架,击伤敌机235架,俘虏敌飞行员12人中国铁道兵部队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修筑者!在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构筑了一条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援越抗美的胜利,使祖国边疆的安全得到巩固,奠定了国内保障和强大支援的基础,为实现世界和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谱写了一曲曲慷慨而又辉煌的国际主义颂歌。
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铁道兵部队迅速开赴战区,抢筑公路25公里,支援我军歼敌获得胜利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对越南军队自卫还击作战,铁道兵党委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派出铁道兵第一师、第二师部分部队参战,执行战区铁路、公路保障和前进抢修任务。
在东线,抢修凭祥至谅山铁路32公里在西线,抢修河口大桥和河口至柑糖、老街至铺镂铁路共37公里,为我军攻歼凉山、柑糖之敌创造了有利条件铁道兵参加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国家第一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铁路建设,从未停止过修路架桥。
2021年2月出版的 《中国共产党简史》有这样一段文字:“1964年五六月间,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了三线建设问题,随后三线建设开始启动1970年7月至1973年10月,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长期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
”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铁道兵部队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时期的1954到1983年,先后修建了52条国字号的铁路干线和北京地铁1、2号线等,共计12593公里,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1/3。
其中,修建的桥梁总长度为420公里,修建的隧道总长900公里,完成的土石方量总和达8亿立方米建起了移山填海之鹰厦铁路,河西走廊之包兰铁路,高寒林区之嫩林铁路,穿越“地质博物馆”之贵昆、成昆铁路,秦巴变通途之襄渝铁路,雪山高原之青藏铁路,跨越天山之南疆铁路,长城脚下之京通铁路,太行山麓之京原铁路,运煤通道之兖石铁路,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之北京地铁,等等,在中国版图上铺就出四通八达的“钢铁经纬线”。
铁道兵担负的国防工程主要有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核试验基地的铁路线、战备公路、飞机洞库等项目参加修建中国至尼泊尔公路,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天津引滦入津等国计民生工程还在京广铁路北段抗洪抢修、唐山地区的抗震抢修及救灾活动、宝成铁路抗洪抢修、抢修黄河防汛铁路专用线、内蒙古草原清雪开道、森林灭火等紧急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
铁道兵战士牢固树立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铁道兵为荣的“三荣”价值观,走小路,修大路,无路修路,无桥架桥,无洞打洞,“一顶帐篷四海为家,一双铁脚走遍天涯”,“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汗水融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从大小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恶劣,在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至流血牺牲。
在平原、高原、山区、荒野、沙漠、盐湖、溶洞、高寒禁区等严酷条件下,征服无数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急流险滩,战胜了千难万险把梦想升华为现实,把蓝图筑就成路网铁道兵是肩负填补国家一穷二白铁路历史的先驱者,是开辟建设的先锋勇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其他武装力量和联合企业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上的作用,丰功伟绩将永远闪亮在历史长河中!。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兵种”,这是军内外所有了解铁道兵的人的共识“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铁道兵工地就是战场,战场就会有牺牲、有负伤在战场上抢修铁路,冒着敌机轰炸和定时炸弹爆炸的危险,战士们随时面临着牺牲或受伤;在铁路修建过程中,每天战士们走进长长的隧洞施工,就像上战场,一旦塌方、地陷、哑炮、冒水,战士们随时面临着牺牲。
所有经历者生死无常,在战场、在危险工地归来或不归来,都是英雄祖国大地绵延铁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铁道兵战士辛勤的汗水和用生命谱写的赞歌铁道兵部队涌现出众多革命英雄人物和先进集体,先后共授予个人荣誉称号的32人,荣立一等功的96人;授予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16个、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4个。
其中最突出的有:登高英雄杨连第,侦察英雄袁孝文,排弹英雄向成湘、李云龙,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高原雪山铁九连、盐湖筑路攻关连、风火山口尖兵连、寒区军垦先进连、抗洪抢险模范连、抗震救灾突击连、拥政爱民标兵连、引滦入津猛虎连等等,可谓英雄辈出、数不胜数。
他们是铁道兵的楷模,代表铁道兵的荣光35年间,有8314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59234人光荣负伤,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501人英勇牺牲的大多数人长眠在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里。
共和国史册上镌刻着他们的功绩,八一军旗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铭记英雄就是铭记历史,仰视英雄就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敬仰,让我们记住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人!铁道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铁道兵部队长期以来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铁道兵所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规范,铁道兵精神作为具有红色特征的先进文化,饱含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本质。
具体可以概括为: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忘我奉献精神,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铁路工匠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创新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1984年1月1日,铁道兵“兵转工”,近15万铁道兵指战员不舍得脱掉陪他们冲锋陷阵的戎装,告别军旗那天,纵然心中有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很多人泣不成声,仍然把执行党的决议放在首位。
集体并入铁道部后,毅然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至此,这支在战火中诞生、在炮火纷飞战场叱咤风云的英雄部队,这支为祖国功勋卓著、誉满乾坤的特殊部队,这支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完成了辉煌历史使命的光荣部队,在中国的军史中,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永远的背影,不散的军魂“兵转工”了,又是一个40年时间了,不论是复员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战友,还是“兵改工”留在铁路建设战线的战友所有人都先后经历了波澜壮阔改革大潮的洗礼,都在各自事业中创造了新业绩铁道兵作为只存在35年的一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军种,这个流芳百世的桂冠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册上。
所有建成的铁路和工程,是物化的铁道兵形象,是镌刻在祖国山河的不朽篇章,业已成为铭记铁道兵功勋的物质丰碑,已经彰显在共和国发展历史上,融进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军队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历史需要连续而不能熔断,历史需要铭记而不能忘记史学家有史学家的真实记录,文学家有文学家的感人解读敬畏历史、传承历史将会有更多的后来者赓续与发扬铁道兵的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传奇奋斗历史永载史册,浩气长存。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血染风采,军史如画历史是有生命的,时间是有温度的历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发展是由无数创业史累积而成的铁道兵历史是铁道兵广大指战员书写的历史因为,历史的主角是个体的人,铁道兵的历史也是铁道兵指战员行为经年的组合。
铁道兵个体的情感也就汇聚成铁道兵群体的精神世界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过的道路之艰辛、沿革之辉煌、业绩之伟大、精神之高远,深深铭刻在每一位铁道兵战士心间,永志难忘一座座隧道的贯通都是铁道兵战士用双手一点点地凿出来的,一座座大桥架起都是铁道兵战士用人力一车车推着浇铸而成,一根枕木就是一行诗句,一节钢轨就是一段乐章,一条铁路就是一座丰碑,一段历史就是绵延不断的黄河与长江!只有火车能够读懂,只有山河能够证明,只有铁道兵战士能够诠释。
长城肃穆,丰碑无言,天地铭刻,彪炳千秋不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往事并不如烟“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铁道兵的功绩与山河同在,铁道兵的精神与日月同辉
作者: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六团战士,服役5年,期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出版著作13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武兵/李勋修《青烟威文学》编辑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本文由传奇sf网传奇私服资讯栏目发布,感谢您对传奇sf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记”